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2-04-14  作者:王 易 来源:总站  浏览量:18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灵魂课程,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如何办好思政课”等系列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三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当前,思政课建设已经从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内涵式发展上来,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思政课建设新的时代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思政课建设要以守正、创新、协同、精准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创新驱动、协同联动,抓好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为高质量发展汇集凝聚共识、激发动力、构建格局、革新效率的强大力量,书写新征程中铸魂育人的奋进篇章。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广泛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发挥好这一政治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各方面力量,为思政课质量变革提供政治保障。各级党委要坚持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不动摇,自觉将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大力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

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就是坚持党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各级地方党委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部署,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时代新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动把思政课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自觉。同时,要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央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地方部门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把对思政课建设的真切重视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形成全党上下共办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严格落实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思政课建设是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各级党委要明确自身责任,紧抓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和支持保障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首先,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地方党委要落实完善思政课专题会议、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严格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相关部门精准高效配合思政课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其次,在队伍建设方面,各地有关部门要根据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管理队伍的人员部署和配比等要求,做好思政课管理人才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最后,思政课建设责任落实还需依靠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保障。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内容,完善以思政课建设作为重要指标的学校党建工作、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考核的评价机制,推动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改进加强思政课的持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区部门、学校的紧密配合下,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思政课建设发展还存在改进完善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检视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做好理论阐释与引导。《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面对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使思政课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强理论之供给,成为以创新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教学与研究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支撑,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好研究和阐释工作,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材的时代性、可读性。如此方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

积极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做好价值引领与塑造。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是他们向往崇高、充满热情、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面对青年学生日益提高的成长成才需求与思政课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需要积极革新,主动适应青年一代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为此,要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并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青年一代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各个学校尤其是高校要形成自己的思政课建设特色,铸就思政课教学品牌,用精湛的功力、新颖的配方、时尚的包装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课。

坚持协同联动,聚集构建思政课格局的整体合力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不是单一部门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面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是一场配合战和全局战,需要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共同发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汇聚强大育人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助力。

纵向贯通各个学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纵向设置方面处理好学段差异与全程贯穿的关系。一方面,以链的思维做好各个学段的课程设置。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强化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在课程设计的深度、广度、难度上逐步加深,确保课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变化、认知水平始终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以统的导向做好课程衔接。坚持以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宏观视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统一管理和部署规划,按照价值一致、目标一体、内容方法求同存异的原则,合理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统一编写教材,编制教学大纲。在具体实施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沟通交流机制,系统把握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情况,并及时地进行有效调整,规避“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质言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要契合教育教学的层次性要求,在“学段性”与“全程性”相统一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走向纵深。

横向统筹各方力量,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之“大”绝不是指课堂规模的大小,其“大”在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强调社会各方参与力量之多、横向辐射范围之广。善用“大思政课”,就要打造社会大课堂,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扩展多维空间。首先,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这需要以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推进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联互通、经验方法互学互鉴,提升协同意识和协同质量,大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这就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并进一步做好日常思政工作,构建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与课程协同发力的“十大育人”体系,为课程育人提供支持保障。

聚焦关键问题,汇集高质量发展思政课的强大动能

精准是做好工作的基本理念,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切中关键点,在精准发力上下功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思政课教学格局中的两大核心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把控着教学方向、内容和形式。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既需要精确识别教育对象,勾勒出其需求的画像,并施加有针对性的指导,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性的教师,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准把握的问题关键。

精确识别学生需求,实施有效内容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精确识别学生需求,打造直击“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的精准化思政课,是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效之举。要在思政课建设中合理地、有效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关于学生的大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出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精准勾勒学生的个体画像和群体画像。进而根据数据画像,预测、研判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想法,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理论的难点、社会的热点相结合,安排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队伍建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相关规定,择优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释放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效能。首先,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中小学根据课程要求配备相应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其次,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对于在政治立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思政课教师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https://theory.gmw.cn/2022-03/26/content_35614471.htm)

收藏本页